“心灵导师制”是借鉴导师制(TUTOR)的教育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使受导者发现自我、找回力量,提升自信力,让他们充满力量,甚至受益一辈子。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支部结合支部实际,积极采用“心灵导师制”理念与模式,以“弘扬党性、走近群众”为宗旨,开展了“党员心灵导师制,稳定年轻护士队伍”的基层党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护士离职率高,职业倦怠感高是近年来困扰儿科医院护理工作开展的难题,根据前3年资料显示,该院1年内新护士离职率在10-13%,而较高的离职率对护理人才梯队的建设、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在院护理队伍的稳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该院护理党支部积极尝试稳定医院护理人才队伍,以促进临床护理工作提升,于是,一个精彩的“医疗过程”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序幕。
细致把脉明确症结
该院护理支部通过对医院护理队伍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把脉式摸底,诊断问题症结。
随着医院规模与业务量的发展,医院护士人数规模急剧增长,护士总数达到628人,20至30岁占54%,一年内新进护士60至70名,占护士总人数10%。
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新护士极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家中被照顾的城市独生子女角色转为需为病人提供全面照顾的护士角色,角色跨度大;新护士学历层次的提高使她们产生职业困惑,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日夜颠倒的轮班,新护士无法适应……调查显示,年轻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一年,无论从生理、心理的调控和适应上,还是家庭社交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上均面临极大的压力,而职业倦怠、职业困惑与离职倾向大多在这一年表现最为明显。
精制处方过程管理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该院护理支部决定开展 “党员心灵导师制,稳定年轻护士队伍”活动。让党员同新进护士结对共建,在空间、时间和思想上实现党员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新护士队伍,从而带动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该护理支部共有党员40名,其中正式党员35名,预备党员5名。以全体党员为“心灵导师”,以1年内新护士为“受导学生”,将35名党员分别与70名新护士按1:2或3的比例进行配对,确定了16个“导师—学生”组,并制定导师职责、拟定工作计划、制作工作手册。
破冰活动心贴心 导师与新护士的初次见面会,相互介绍认识;建立新护士信息档案及联系方式;共同讨论今后交流的时间、地点、方式。组织支部党员与新护士的拓展活动;根据每位新护士的个性特点设计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包括面对面谈心、电话沟通、email、MSN、QQ等,至少每2周一次对新护士进行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心理上的指导;党员导师将辅导内容记录在工作手册上。
主题活动情暖情 延伸护理支部“牵手爱心小屋”的活动,由党员导师带领新护士走进医院“阳光小屋”、“博爱小屋”、和“爱心图书馆”志愿者活动,以达到促进新护士爱护生命、认同专业、提升信心的目的。按月组织导师例会,每位党员导师交流总结心得体会,汇总统计数据,提出困难,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动态评价保效果 采用党员导师为新护士解决思想、工作、生活、心理等问题的人次数,以及《护士职业认可度调查表》 测评新护士对职业的认同度。对新护士的职业情感、专业认知及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中期测评及终末测评共2次。将本届新护士的离职率并与往年数据比较。
疗效显著立治沉疴
经过该护理支部全体党员的努力,2年来,新护士离职率较往年明显下降。《护士职业认可度》中期测评中,新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自我概念平均得分为39.7±3.23(满分45分);新护士对护理专业性的认可度平均得分为30.6±3.26(满分35分);新护士认为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度平均得分为23.4±4.42(满分35分);在“护理专业的独立性”的平均得分为17.0±2.40(满分20分),明显高于相关调查报道。
不仅如此,“心灵导师制”还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自身素质,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实战性和凝聚力;同时在群众中塑造了党员“火炬手”的形象;促进了新护士队伍专业思想的稳定,提高了全体护理团队的士气,促进了整个团队的进步和稳定,密切了医患关系,为广大就医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奠定了基础。
□ 特约记者 张志豪 |